【圩文化】

      《宋史·叶衡传》记载:沿巢湖一带“合肥濒湖圩田四十里”。在古代围湖造田中,巢湖岸边建起了许多圩子。1803年(嘉庆八年)《合肥县志》上记载,合肥有大圩、小圩共85个。公元1756年是农历的丙子年(乾隆十一年)沿湖两岸百姓大面积筑圩防水、耕种圩田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件事,就将当地命名为“丙子埠”。丙子埠地处派河入湖口,水路交通便利、水产交易发达,逐渐形成繁华的水街集市。后来,居民陆续沿着圩埂建造房屋。这些房屋面朝河道、背靠圩田,仿佛横排的城池一般,“横城村”由此得名。从丙子埠到横城村一带的圩田,由于地形狭长,仿若牛角,所以被人们称为“牛角大圩”。几百年来,人们在这里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“半年打鱼,半年晒网,休渔期就下田,有时候打打零工。”

      如今,古老的牛角大圩已转身为现代化生态示范园。而那些独有的“圩”印记却依旧深刻隽永。当初这里被规划为巢湖北岸最古老、合肥主城区保留的一块生态农业区,经历多年打造,一个现代化生态示范园跃然纸上,未来这里将沿着美丽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方向继续前进。

【圩之景点】

游客接待中心
游客接待中心
MORE

【桥梁文化】

北纬31 °横穿于我国安徽,江苏,江西,浙江,四川,重庆,湖南,西藏等省,直辖市。牛角大圩生态示范园桥梁命名体系:以北纬31 °横穿于我国各省市当地著名古桥梁为原型,并结合园区文化及桥梁特点作为园内景观桥梁。
  • 富观桥(江苏)
    MORE
  • 逢渠桥(江西)
    MORE
  • 太平桥(安徽)
    MORE
  • 五星桥(一桥跨两省)
    MORE
  • 枫桥(江苏)
    MORE
  • 广利桥(湖南)
    MORE
  • 五港桥(浙江)
    MORE
  • 接渡桥(浙江)
    MORE
  • 迎恩桥(扬州)
    MORE